公司新闻

7 句线 个工具帮时OB欧宝体育间管理菜鸟突破放弃循环

  如果你有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是「否」,请及时关闭这篇文章,或者直接滑动到页面最后,花 10 秒瞄一眼本文关于时间的核心 7 句线 个配套工具,也许有意外收获。

  如果你的回答全部是「是」,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一名「柳比歇菜」——距离《奇特的一生》主人公柳比歇夫仅一字之遥,相信时间统计的力量,却难以做到长期坚持的,时间统计新手。这篇文章就是专为你准备的,请 7000 字一字不落地看完,肯定会给你惊喜。

  首先,让我来试着还原你上次彻底放弃时间统计的时候,在最后一星期所发生的事情:

  这一天,你发现自己又连续 3 天的时间记录不完整了,时间线的破碎让人无法视而不见。你花了整整 2 个小时,查找各种时间线索(聊天记录、照片、笔记),再努力回想过去几天发生的一系列事件,最后实在想不起来的,标注成「时间黑洞」,总算将这几天落下的时间线补齐。看着再次完整的时间记录,你产生了一些自我感动式的满足。

  有了上次的教训,这几天都尽量不落下每个事件的记录。但你的一天被太多的事情切成了碎块,你需要时刻强迫自己去记录注意力的切换,才能保证时间线的完整。恍惚间,你看着密密麻麻的时间节点,不知道是在为什么忙碌着。

  记录还是中断了,你耐着性子去回忆自己空白的时间做过什么事。这又会花掉很长时间,你决定简单一点,不去翻什么记录了,而是凭自己的印象粗略地写上几件,剩下的直接用「时间黑洞」连起来。呼,任务完成了。

  你一个字都没有记录。因为你知道,想凭着这份「伪造」成分越来越多的 24 小时时间记录去分析自己的一生,是说服不了自己的。

  以我的经验,时间统计信仰的崩塌,可能比 7 天长也可能比 7 天短,但大致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:

  信心满满-自我欣赏-出现断点-亡羊补牢-自我欺骗-不勘负荷-丧失意义-垂死挣扎-放弃治疗

  如果我对你的描摹还算准确,请不必过于惊讶。因为我也和你一样经历过这样从开始到放弃的痛苦过程,甚至是好几遍。也正因为这种痛苦如此深刻,所以当我跌跌撞撞爬出新手村后,很想对你说:

  首先,你并不愚笨。敢于用「时间统计」这种最短兵相接的方式与自己对话自省,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,这样的你,已经比 90% 的人都清醒和勇敢,这就是优秀,不必有任何怀疑。

  其次,你并不懒惰。回想一下,在你出现统计断点之前的每一天,都认线 小时分分秒秒的时间去向,这需要很多耐心和精力的付出,可不是一个懒惰的人能做到的事情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,你是非常勤奋的。

  但在优秀与勤奋背后,可能是「贪婪」阻碍了你最终的成功。你渴望分析自己每一个动作,渴望「正确」使用每一秒钟,渴望实现每一个目标,渴望百分百掌控自己的人生。这些渴望本身并不能说是「贪婪」,也未必实现不了,但如果这些渴望没有足够长的时间尺度去承载孕育,和足够清晰的边界去限定与明确,那可就真变成贪婪的「奢望」了。

  就像种地一样,如果刚播完种你就拿起了镰刀,恐怕失望是在所难免的。让你失败的不是对未来的渴望,而是太想短期看到成果,看到奇迹发生,以致于在一开始投入了 100% 的努力,却倾注了 200% 的希望,最后只能收获 300% 的挫败。

  大部分时间统计新手都没明白,自己之所以没有「成功」不是因为不知道时间去哪了,而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。否则,我们只要买个摄像头 24 小时跟着自己,不就成为更好的自己了吗?

  这样的比喻似乎有点夸张,但大部分新手实际做的正是这种「人肉时间摄像机」的事情:只忙于记录,却疏于思考和行动。而想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及时调整动作,恰恰都是要在长期的时间统计分析中去体悟迭代的。

  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,也不能指望短期改天换地。所以,当新手不愿意花时间等待,只是一厢情愿地「我都大力(记下所有时间去向)了,怎么还没有(脱胎换骨的)奇迹呢?」时,总会有一天伴随着热情和精力的耗尽、意义感的丧失,最终彻底放弃对时间统计的期待与执着。

  试想这样的故事场景: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发现了一个宝库,里面全是金砖。他欣喜若狂,拼命地往包里塞金块,甚至为了多装一些金块,还丢掉了很多水和食物。结局会怎样呢?我想大家都猜到了,因为超额的负重和匮乏的补给,这位「富翁」和金块一起被沙漠吞噬。

  这与大多数时间统计新手的困境何其相似。我们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,也明白时间统计的价值。但很多新手偏偏忘记了,人生是一段旅途,我们需要财宝,但更需要前进。如果因为过重的时间统计负担,占据了我们过多的精力,那一定要懂得取舍,否则终将失败。

  当然,这种取舍并不是说彻底放弃对时间的观察和记录,而是放弃对自己所能承受的精力支出之外的时间关注。只要拥有持续前进的能力,就有机会遇到更多财宝和绿洲。我们不需要把宝藏一下搬空,而是带走自己所能承担的重量,然后继续前进,到达下一个藏宝点。

  也即是说,对于时间统计来说,追求「相对完整」比「绝对完整」更重要,追求「频率」比追求「强度」更重要。

  话虽如此,很多新人还是很疑虑:如果我「图省事」不记录所有时间,那就无法精确测量时间的去向;无法精确测量时间,也就无法管理时间,那我记录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呢?

  其实,时间统计的真正力量,并不是测量时间本身,而是通过测量时间去测量自己的行为,进而省察调整自己向目标前进。所以,是否观察了完整的一天根本不重要。要知道,就算是五十六年从未间断时间记录,一生产出 70 多部著作的时间统计之神——柳比歇夫本人,也并未进行过全天的全量时间统计。

  我想,柳神并不是没有能力进行全量统计,而是确信没有必要这样做。为不在关注范围内的事件行为去消耗大量精力,本来就与时间统计的初心相违背。要知道我们并不是在时间里面寻找目标,而是在目标里面配置时间。

  一个人的精力分配,最好是达到消耗和恢复的平衡,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梭哈 All in。我们只需通过时间统计来逐渐精确达成目标所要消耗的配额就好,对于配额之外的时间,就让它们自然地流动,为我们积攒精力吧。

  可扪心自问,自己的一天真的是如机器般精准,一到 24 点就刷新重置吗?在你进行时间统计的时候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情况:

  如果是以 24 小时记,那么第 2 天的睡眠时间是 0 点到 4 点仅 4 小时。按照物理计时来看,必然是睡眠很不足才对,可实际上因为从前一天的晚上 8 点睡到凌晨 4 点足足 8 个小时,睡眠充足,第 2 天活力满满。

  这样看来,「我的一天」不应该是钟表上所显示的 2 次 0 点之间的 24 小时,而应该是从上次闭眼入睡到这次闭眼入睡之间的时间才对。即第 2 天的全天时间应该是 4+24+1=29 个小时。

  左手是物理定义的长度相等的一天,右手是自我感知的长度不等的一天,哪个更真实,我想你已经有了答案。

  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里,不管我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,努力还是颓废,学习还是刷视频,早睡还是晚睡,时间都在均匀的流动,不以我们的行为而改变。

  在这样一个绝对均匀的时间系统中,任何行为都会产生「均匀」的收益:睡觉 1 小时=增加 1 小时精力,读书 1 小时=增加 1 小时阅历;刷手机 1 小时=增加 1 小时乐趣,发呆 1 小时=放松 1 小时,等等。在这个层面上时间似乎是「公平」的,种瓜得瓜种豆得豆,没有时间会被「浪费」。

  但结合自己的体验,你会发现有点一样异样:早晨起来专注地阅读 1 小时,与在晚上昏昏欲睡时阅读 1 小时,感觉是不一样的;目标没达成时刷 1 小时手机,与目标完成后刷 1 小时手机,感觉是不一样的;与好友聊天 1 小时,和与厌恶的人尬聊 1 小时,感觉也是不一样的。

  正是诸如精力状态、目标规划、个人喜恶等「自我」因素的加入,让我们对时间有了或快或慢或好或坏的感受,使得时间在每个人的指缝中流过时留下了不同深浅的刻痕。

  并且,你真的希望自己的人生仅仅是「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」吗?大概率不是的,否则我们也就没必要去做时间统计了,反正做什么都有收益不会浪费。正是因为我们对时间报有期待,我们想要「瓜」不想要「豆」,才会想要去尝试观察时间的刻痕,找到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正确节奏。

  所以说,在统计时间时,不要只是徒劳地追随着地球自转的时针,盲目地记下所有时间去向,却唯独丧失了「自我」的视角。始终以自我实现为出发点,让时间走进自我构建的世界,才是与时间成为朋友的最佳方式。

  也即是说,在「我的世界」里,1 天有多少小时,每天需要记录多少小时,都是「我」说了算,不必等长,也不必均匀。

  那么,做为一个时间统计新手,我们应该怎样开启记录之旅呢?我的建议是,怎么记都可以,但要找到至少一个目标事件做为统计分析对象。

  怎么理解呢?就是我们可以随意地记录一天发生的任何行为事件和对应时间,时间线可以连续也可以中断,这并不重要。但是在你所记录的一系列事件中,一定保证至少一件事是准确记录,并要在一定周期内进行复盘统计分析,得出自己的结论。

  为什么建议这样做呢?在刚新手阶段提倡随意记录,主要目的是培养使用记录工具的习惯,至于记的是不是完整和精确并不重要,只要想记录,就打开记录工具记它一笔,慢慢形成记录时间的肌肉记忆。而要求至少有一件事必须准确完整记录,则是因为不完整的数据很难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。虽然可能整体看时间记录并不完整,但就我们分析的目标事件而言是完整的,那么就可以围绕这个单一事件进行「记录-统计-复盘-修正-再记录」,形成最小的目标行动统计闭环。

  那么应该选择哪件事作为统计目标呢?从个人经验来说,相比直接观测那些看起来更有价值的运动、阅读、写作等「主动性事件」,不如选择在自己的日常行为系统中更有规律更稳定的「系统性事件」来作为观测对象,比如吃饭、睡觉等。因为目标性事件的发生可能是不稳定的,随时会因为内部外部原因而流产;而系统性事件则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确定性。

  当然以上举例只是为了便于区别「主动性事件」和「系统性事件」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事件。

  选好目标事件后,就可以愉快地开始记录啦,时刻告诉自己「我必须记录的事件只有一个,多记都是赚到的」,不用有压力。哪怕当时没有及时记录,也可以通过回忆的方式来完成补录,这很正常。完全不用担心时间是不是不够准确,要知道你在做的的是一项可能会持续一生的事情,而暂时的误差和波动在长期大量数据的统计面前,是可以忽略的。

  等到了一定周期(周、双周、月),就可以用自己记录的时间数据做统计复盘了。对于用来「练手」的非目标事件,我们只要了解、欣赏、为自己点赞就好;而对于选定的目标事件,则要对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评估,总结经验,对下一周期的记录做出优化。

  就这样,我们通过建立最小的目标行动统计闭环,不断获得正反馈,让时间统计的习惯成为了日常的一部分。当我们适应这样的记录节奏后,再慢慢扩大自己的观测舒适区,纳入更多的目标事件进行统计分析,直到达成自己的时间统计预期。

  相信随着闭环的不断循环和扩大,你会愈发爱上时间统计。这是一种极易进入心流的体验:当自己回看时间,仿佛漂浮在空中鸟瞰着过去的全貌,重拾了置身时间洪流中时未曾觉察的风景,甚至也窥到了未来的投影。

  在一次次的时间统计复盘过程中,我们与自己和解,向未来挥手,最终得以平和地走完精彩的人生。

  下面我会结合自己的情况,举例分享一下单项时间统计复盘流程和借助的工具软件,方便大家实际操作。

  记录睡眠时间是一天很好的启动仪式。睡醒睁眼是每天第一个时间节点。记录它就意味着完成了「持续记录」的基本任务,给自己一个即时正向激励,让接下来的一天拥有良好的情绪基础。

  睡眠时长带来的精力反馈简单直观。睡眠质量的好坏对第二天的精力状态有很强的相关性,是一个能够快速得到反馈的体验。如果你和我的情况类似,长期存在着熬夜晚睡、时长不稳定等问题,那么在初期选择睡眠做为时间统计的观察对象,会是个很不错的决定。

  记录睡眠时间没有「精度焦虑」。每天醒来看看自己睡了多久,并把它记录下来是非常容易的。因为睡眠的持续时间一般达数小时,不用有「必须精确到分秒」的顾虑,即使不借助工具也很容易口算得出睡眠时长,属于几乎能 100% 成功记录的事件。

  我选择的时间记录工具是 BlockTime,一个市面上不多见的以「事件时长」为记录主体的时间记录统计小程序。如果做个类比的话,它更像一个带有简单统计功能的事后备忘录。BlockTime 以「事件,耗费时长」的形式进行时间记录,而不是「几点-几点,事件」的时间线型记录方式。

  BlockTime 的记录方式有2个好处,一是它并不系统性地「暗示」用户要填满时间线,而是鼓励用户记录「要事」,不用按时间顺序记满 24 小时。二是它鼓励用户「估算」时长,而不是依赖系统「计算」时长。甚至 BlockTime 的时长最小粒度是 5 分钟,而不是逼格满满的 x 分 x 秒。

  这是一种看似松散、简陋、粗糙的记录方式,但它更有可能被长期主义者所亲睐,因为时间统计的力量必须在人生尺度上来体现。

  时间线型的记录方式看似严丝合缝滴水不漏,但需要耗费大量额外的精力去维护这个精确系统,并且由此产生的时间数据对于个人目标实现来说是「冗余」的。我们只需要统计分析自己在目标上耗费的时间就好,而不是要事无巨细地进行「摄像」。

  而 BlockTime 的「重要事件+时间估算」形式,则极大地降低了观察记录的压力,锻炼了时间的敏感力,主动屏蔽了无关数据,让时间统计这件事在人生尺度上变得更容易持续启动和实现。

  BlockTime 本身也提供各种时间维度和标签维度的统计图表,一般用来日复盘和周复盘是足够的。但涉及更长的时间跨度时,我还是更习惯使用 Excel 自行组合分析。BlockTime 在这方面做的很好,可以随时免费导出全部 xlsx 格式的文件,让用户没有后顾之忧。

  我在分析时主要观察睡眠的时长、规律、主动性等。通过自我感受,把 7 小时定为自己的睡眠健康线 小时为及格线(精力维持)。

  例如通过对 2023 年 5-7 月的睡眠数据进行可视化,可以看到我的睡眠是有较强的波动性的:

  *一类时间:指主动行为。在这里指主动的睡眠补觉行为,午休、通勤路上睡觉等。三类时间:指必要的行为。在睡眠这里指自然的长睡眠。

  5 月,第一次开始观察睡眠状态。因为五一外出,加之更换记录工具,所以出现了7天的中断;在有记录的日子睡眠明显不足,平均每天 6 小时,是不可持续的亚健康状态。之前未记录的月份也基本长期睡眠 6 小时以内,很疲倦。

  6 月,连续记录。整体的睡眠基线h,且有明显的主动睡眠现象。但因为 6 月职场比较卷,熬夜工作+报复性娱乐晚睡,有 8 天睡眠不足 6 小时。不过由于在 5 月的睡眠时间观察过程中,有了健康睡眠的意识,会主动地补觉或者在其他日子延长睡眠时间,来保证整体睡眠时间的充足。

  7 月,连续记录。职场内卷有增无减,有 11 天睡眠不足 6 小时。但健康睡眠的意识已经很牢固,会采取主动措施弥补,依然保持了 7 小时的日均睡眠

  通过上述的睡眠时间分析复盘,可以看到,自己的睡眠意识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增强,下阶段要解决的就是睡眠的规律性,尽量不出现大起打落的睡眠时长。

  而如何保障睡眠的规律性呢?需要从睡眠不足的日子去回溯事件,分析是哪方面的事件导致了睡眠时长过短,并在后续的时间记录过程中,对锁定的事件进行观察和主动引导。

  你看,以睡眠这一单点事件为圆心,不就慢慢延伸至更多的事件领域了吗?因为我们的行为系统中各个事件都有着天然的相关性,所以这个时间统计闭环的「扩圈」过程非常自然,不会给自己造成行动压力,因此我们大可以放心地从一个单点时间去切入,培养时间统计习惯。

  统计分析结束后,我会使用 Anytype 做日复盘和周复盘。Anytype是一款本地优先、点对点(P2P)的开源笔记软件,拥有类似 Notion 的写作方式,以及原子化的知识组织方式,可用于各类项目管理、存储文档、每日笔记、任务管理、书籍/文章/网站收藏等工作。

  我使用它的主要原因是软件可离线,在数据量较多的情况下也能迅速启动,其次是可以用它结构化地构建复盘系统,将时间记录碎片以 data 的形式组织进我的日、周复盘中。

  具体工具使用技巧可见 B 站网友制作的《Anytype组织逻辑详细讲解中文教程》,讲得很透彻。

  而在时间统计和复盘过程中,必然会产生一些经验性的方法和技巧,我习惯使用写拉松来进行卡片记录和最终的拼卡成文产出。本文就是在写拉松中完成创作,从碎片积累到作品诞生的过程非常丝滑,成就感十足。

  该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在我之前的作品《职场懒人写作闭环「All Writing in Writeathon」》有详细介绍过,就不再赘述。

  据可靠消息,目前写拉松已经开始了 3.0 版本测试,在原有的众多功能上又新增了白板、AI 写作等功能,非常值得期待。

  信心满满-自我欣赏-出现断点-亡羊补牢-不勘负荷-自我欺骗-丧失意义-垂死挣扎-放弃治疗

  太想短期看到结果,看到奇迹发生,所以一开始就投入了 OB欧宝体育100% 的努力,倾注了 200% 的希望,最后只能收获 300% 的挫败。

  对于时间统计来说,追求「相对完整」比「绝对完整」更重要,追求频率比追求强度更重要。

  在时间统计的世界里,一天有多少小时,每天需要记录多少小时,都是「我」说了算,不必等长也不必均匀。

  提倡随时随意记录,培养习惯。但要锁定至少一个目标事件,在单事件维度上做到完整记录准确记录。

  推荐在新手期选择具备稳定、规律特性的事件去作为时间统计目标,例如「睡眠」。

  时间记录工具:BlockTime 小程序——「事件+时长估算」非全量无压事后时间记录本

  时间分析工具:Excel 透视表——DIY 多维度时间分析我的数据我做主

  时间统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失败是正常的,成功才是罕见的。因为时间不会撒谎,时间统计的过程就是血淋淋直面自我的过程。

  很难否认,我们绝大数人都贪心、短视、懒惰、自私、懦弱、狂妄,而时间统计则会记下我们的每一笔帐,撕下我们所有的伪装。所以很多时候你的放弃,可能并不是因为懒惰或缺乏毅力,而是无法接受自己竟然如此平凡和难以改变。

  但是,那个在时间之旅中即使无数次失败也不想放弃,也仍然愿意看完这篇文章寻找破解之道的你,难道不值得敬佩么?即使无数次看清自己的局限,也仍然热爱这样平凡的自己,仍然敢去努力过好这一生,难道不就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么?

  一起加油吧,永远保持对时间的凝视,永远相信成长的力量,就是我们对平凡最有力的回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