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新闻

选择群接龙工具为我带来 5 点产品OB欧宝思考

  在微信群中,有些场景需要用到接龙工具进行一些活动接龙。在这种场景下,我们通常会用到微信自带的群接龙工具,其方便简单,但也存在着弊端。作者对打开小程序进行体验,总结在选择群接龙工具上,带来 5 点产品思。考

  src=最近在考虑换一个微信群接龙打卡的工具,因为我的每日阅读群现在采用微信群自带的接龙工具,每天进行阅读打卡。这个工具相信很多人都使用过,体验起来简单易用,但对于组织者来说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:不易统计,即很难快速发现谁没有接龙。

  在 10 人左右的组织内,对于快速识别还相对容易一些,但 15 人以上就很难了,需要人工核对。而且在核对时,接龙的顺序和群成员的顺序并不匹配,所以需要交叉验证。一个 20 人的社群,要想找出两三位没打卡的同学,可能需要 5 分钟的时间。

 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,这 5 分钟是完全无效的浪费,如果有一个好用的工具,可能 1 秒钟就可以了。甚至于可以自动提醒,无需人工干预。

  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,发现很多打卡小程序都不好用,因为既然要长期使用,我会有一些选择标准,而这些标准又能提炼成产品观,所以今天以此作为分享的主题。

  对于使用者而言,只要易用即可,像微信自带的接龙工具就很方便,所以使用者不会产生 换工具 的念头,但对于组织者则不然。

  因此,一款产品是否易用,要综合考虑多类用户角色,以 换位思考 的用户视角进行体验和检测。我们常说的 用户思维 只是一种统称,而真正的用户,需要分层分类分别考量。

  以 B 端的 hrSaaS 产品为例,企业员工、财务岗、人事岗、行政岗、财务总监、人事总监、行政总监、企业高管等等,不同的角色对产品的期待一定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我们为不同用户提供的功能也会有所差异。

  所以第一个思考,便是在产品设计阶段,把握细分用户的思维,以细分用户的视角作为评判产品的标准。同时也要善于筛选不同用户之间的功能优先级,先解决核心用户类,再拓展其他用户类。

 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 如何降低产品使用门槛 的文章(7000 字实战总结 B 端产品怎样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?(建议收藏)),其中提到了在产品迁移过程中的诸多困难,简单而言可分为:入驻门槛、数据迁移、上手难度三部分。

  今年我越来越感受到 习惯的力量 ,它是一种潜移默化,无需思考的自然反应。而想要形成一个新的习惯,或者打破一个旧的习惯,必然是一个很难的过程。

  这件事,知道要怎么做了,也学会做了,但在真正执行时,偏偏不受大脑的控制,或者大脑压根就没想到要控制。

  所以,产品迁移的过程,便是用户旧习惯打破,新习惯养成的过程。这更体现了入驻门槛尽量低,迁移过程尽量顺滑的必要性。只有任务越容易,才更可能养成新的习惯。

  组织者在选择团队内的应用时,一定会考虑操作体验和效率(这也需要产品经理更多的代入用户思维,来审视、设计、优化自己的产品)。

  比如有些打卡小程序,每一次进入时都会有 5 秒钟的广告。这对于一个OB欧宝体育官网高频应用场景而言,是不能忍受的;

  比如微信群内的接龙,只需要在聊天窗口点击一次 参与接龙 ,如果换成小程序,我认为这个参与的步骤不能超过两次,毕竟第一步一定是要先打开小程序。

  所以进入之后,不能有其他多余操作,直接再点某个按钮就能参与接龙,这个体验才是合理的。但凡有多余操作的,都不算一款好产品。

  其实无论 C 端 B 端,让用户的操作尽量简单,是一件产品经理需要持续追求的设计感。

  好几个打卡小程序,在初次使用之前都需要创建一个 圈子 (组织),然后把需要的成员添加进来。如果是组织者添加,参与者直接使用,用户的流失率不会太高。但如果需要用户主动加入,那就一定要考虑 用户流失 的风险。

  当然,这个过程也是进一步帮助组织者筛选优质用户的过程,但很多场景下,组织者并不想失去这些长尾用户,即便是休眠用户。

  从 行为漏斗 的角度来看,每增加一步操作,必然会流失一部分用户,其中的道理我认为是相通的。因此,更高效的操作才能保证更高比例的留存。

  所以很多组织在初期选择一款尽量可以长期使用的工具,在后期将显得格外重要。

  关于这个问题,上述提到的几点属于答案的一部分:因为习惯不好改变,不如不变;因为迁移有流失,所以宁愿不迁移。

  动机指 难用 并没有到自己无法忍受的地步,或者被惯性思维影响导致没有想过 破而后立 。

  吸引不足则是指新方案、新产品、新方式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,能够让用户愿意尝试,或者有信心解决现有存在的问题。

  两者相辅相成,最终的结果可能像 温水煮青蛙 一样,当真正意识到需要解决时,已经积重难返。

  所以,在我找到真正满意的小工具之前,也会选择沿用现状。如果你有符合上述要求的打卡小工具,欢迎推荐 ~

  其实这样一件小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,但我觉得生活中很多小事其背后都反映了我们的思维习惯、决策方式,这些背后的故事应该是产品经理在进行 需求洞察 、 用户调研 、 产品设计 等过程中亟需了解的。

  只有了解了这些底层因素,才能更好的在设计层面、商业层面做出更极致、易用的好产品。

  而对于这种真正能够打动用户的产品,不管其他人怎样选择,我是很乐意付费的。如果有一款产品又好又免费,那我一定会成为忠实用户,就像另一篇文章一样(用户思维:怎样算是一款好产品?)。

  不想延期,公众号:不想延期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。半路转行的 B 端泛金融产品,坚持 以实践验证理论,以输出倒逼成长 的目标。点滴珍贵,重在积累